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动态资讯 > 要闻播报
山东地震专家揭秘“日本地震5.4秒预警时间”
发布日期:2012-12-1200: 00 浏览次数: 字号:[ ]

大众网济南1211日讯(记者 姜晖 通讯员 姚思思)日本东北部地区7日下午发生7.4级地震,驾驶员收到预警短信开始减速,十秒后感受到地震来袭的新闻引起了网友关注。10日中午,记者走进山东省地震局。省地震台网中心主任刘希强为记者讲述了日本地震预警背后的奥秘。

 

      7日日本二连震5.4秒发送预警信息

     “其实7日下午日本东北部地区发生了两次地震,第一次是北京时间1618分的7.4级地震,第二次是13分钟后的6.2级地震。记者刚一问起7日日本地震的事,刘希强就语出惊人,全球每年大约平均发生187级以上地震,今年以来已经发生了20次,其中有3次就发生在日本及其东部海域。

     刘希强介绍,由于地震发生在海里,而且地震后当地政府立即通过手机向民众发送预警信息,日本广播协会电视台中断常规节目播放地震警告,沿海地区也响起警报声提醒居民躲避地震及海啸,所以这次日本地震虽然震级较高,但是暂无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报告。

     “有新闻称,一名手机用户地震后通过微博客推特留言,称自己正在驾驶途中手机收到地震预警,开始减速,大约10秒钟后,感受到地震来袭。您能讲一讲日本的地震预警是怎么回事吗?记者问道。

     “地震预警是指在破坏性地震已经发生,在地震波到达之前对地震动强度及其到达时间做出预测并发出告警信息。” 刘希强说,地震是以两种地震波的形式向外传播能量,直达纵波破坏力较弱,但传播速度较快,每秒6公里左右;横波或面波对建筑的破坏力非常强,但传播速度较慢,每秒3.5公里左右。地震仪首先接收到直达纵波,科学家利用直达纵波来快速测定地震震中、震级并对远离震中的预警目标区的震动强度和破坏性震动到达的时间进行分析和判定,进而发出预警信息。预警信息的传播速度为电波速度,所以民众很快就接收到这些信息。

 

                                 地震预警系统工作原理图     

 

       记者追问:那就是说震中以外的地方全都能收到预警了?

     “只有在远离震中一定距离之外的地方地震预警,才能取得防震减灾效果。日本目前做到了几秒钟内发布预警信息,虽然已经很快了,但是震中附近地区仍然会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称为预警盲区。震后预警发出的信息每延迟1秒,则预警盲区的半径就增加3.5公里左右。刘希强介绍,从地震发生到民众接到预警主要分四段时间:第一段是地震发生到最近的地震仪记录,这段时间取决于震源的深度和台网的密度,假如强地震发生在日本岛内,考虑地震震源深度一般为1020公里,日本的台网密度为每万平方公里100个台站,则直达纵波的传播时间大约需要两秒钟;第二段时间是需要记录到两秒的波形才能计算震源位置与震级;第三段时间是从台站将资料传送到台网中心,目前日本的网络传送为1秒钟一个数据包,传送时间可控制在1.5秒内;最后是第四段,台网中心发布到用户的时间,虽然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0万千米每秒,但是移动网络运营商提供的网络状况,这一段也要12秒。由此可见,5.4秒确实是相当快了。

     国外有成功预警经验,但也有漏报误判经历

    刘希强说:现在地震预警系统做得比较好的主要是日本和墨西哥,但是也做不到百分之百的准确。他们都有过很成功的预警经验,也有过漏报、虚假警报和误判的经历。

     1995年的时候,墨西哥附近的海域曾发生7.3级地震,那次地震距离海岸很远,但是依然有引发海啸的可能,所以地震预警系统在地震波到达之前72秒就向民众发送了预警信息,学校等机构都进行了紧急疏散,是一次成功的预警。

     刘希强介绍,去年3.11日本地震时,日本地震观测系统及时监测到了这次地震,先后发布了15次动态预警信息,根据距离震中最近的石卷大瓜地震台记录,5.4秒发出了第一次报警,但测定震级只有4.3,烈度为1度(日本烈度表中最高为7级),第四次预警被电视台采用时震级修正为7.1,烈度为4度。可见与实际相差很大。根据日本气象厅发布的紧急地震速报范围图,第四次预警盲区已达130公里左右。可见它留给沿岸地区居民的预警时间很短了,对需要得到报警地区的作用有限,但给距震中373公里之外的东京留出了1分钟左右的预警时间。由于最初测定的地震震级明显偏小,所以接到预警信息的一部分居民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第一遍预警发送后,每隔几秒钟系统根据接收到的直达波数据不断进行分析,不断修正震级,最终经过15次修正才确定为8.1级地震(最终震级为9.0),可见预警准确度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


    3月11日当天手机接收到的地震预警

     山东防震走在全国前列,可以实现实时速报

    刘希强说,我国地震研究起步晚、起点低,1976年唐山地震后半天也不知道震中到底在哪里,曾派队伍查询震中。目前,地震科技取得了长足发展,地震速报也更快捷,时间更短。山东的地震台网密度不断加大,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第九个五年计划之后,地震工作变模拟记录为数字记录,在地震后半小时就能知道震中与震级的情况。十五之后这个时间缩短为十几分钟,十一五后进一步缩短到七八分钟。

      今年,刘希强刚刚带领山东省地震台网中心完成山东省地震动强度(烈度)实时速报系统研究,已经可以做到地震烈度实时速报。

     “速报系统可以为震害快速评估和制定震后应急决策提供可靠的技术平台,同时提高我省防御地震灾害能力,减轻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刘希强介绍,在地震动强度(烈度)实时速报软件方面,我们山东与日本没有多少差距,山东在软件水平上直逼日本,但是硬件上尚有差距,目前日本的台网密度已间隔10公里1个台站,山东的台网密度为30公里间距1个台站。 刘希强说,地震预警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轻地震灾害,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技术瓶颈。在地震速报系统之外,我省严格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确保建筑物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此外,我省建立了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有近500处应急避难场所,每个市都有救援队。平时不断深入开展防震宣传教育工作,做到防震宣传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提高民众防灾自救互救的能力是防震减灾工作重要的一环。(科技监测处)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