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欢迎收看人民网“喜迎盛会巾帼情——中央国家机关女司局长访谈”第21期节目。今天我们邀请到了中国地震局两位女司局长,来与网友互动交流。首先,我来介绍一下两位司长,她们是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副所长陈虹、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副主任陈华静。欢迎两位领导,下面开始进行访谈。
[主持人]: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地震灾害频发,世界各地仿佛进入了让人不安的“震动”模式。地震以其超强的破坏力给人类带来痛苦与磨难。网友十分关心,地震发生后,受灾群众如何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援。想问您,我国的地震应急救援能力的发展状况以及中国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建设情况如何?
[陈 虹]:我国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作为国家公共安全、政府应对国内外突发地震事件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建设得到长足发展,2001年组建了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对外称中国国际救援队),此后陆续建立了地方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目前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建立了一支以上的地震灾害救援队伍,还有部分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也建立了专业救援队伍。2011年,由武警总部牵头,在各省武警总队的工化中队中,都增加了地震灾害救援的任务,从而在全国形成了1万多人的专业救灾队伍。此外在发展专业救援队伍的同时我们也非常注重志愿者队伍的建设,目前全国共有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10余万人。
为了在地震后最大程度的快速调动部署救援力量,中国地震局与解放军、武警和各级地方政府间已建立了部门和区域间联动机制,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区域联动、军地协同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协调联动机制。
同时,我们在北京还建立了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推动了大中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26个省181个地级市规划并建设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未来中国各级地震救援队伍将着力推动标准化建设,扩展队伍内在功能。目前,中国地震局正在借鉴国际经验,研究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和训练标准,以使救援队伍的建设与训练更加规范,从而提高战斗力。
[主持人]:2008年的汶川地震令国人深刻铭记,网友提问,地震过后,我们在破坏性地震的应急处置方面采取了哪些新的重要举措?
[陈 虹]:好,感谢网友的提问。汶川特大地震反映出了中国防震减灾工作遇到的一些新问题,比如地震监测预报基础设施建设和监测预报能力建设需要加强;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不强,自救与互救体系不完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需要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要求予以完善等。
一是汶川地震后中国地震局立即启动了防震减灾法的修订。新修订的防震减灾法对防震减灾规划、地震监测预报、地震应急救援、震后恢复重建等内容作了修改、完善,充分吸纳了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经验。新修订的防震减灾法规定,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抗震设防能力;新修订的防震减灾法对地震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应急救援的演练增加了规定,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等基层组织,应当组织开展地震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地震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公民在地震灾害中自救互救的能力。学校应当进行地震应急知识教育,组织开展必要的地震应急救援演练,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二是确定每年的
三是制定《地震应急救援条例》,为加强和规范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管理,提升地震应急救援能力,中国地震局组织起草了《地震应急救援条例(征求意见稿)》,目前正在意见征求阶段。
四是修订《国家地震应急预案》,汶川地震应对过程显示出地震预案在针对性和操作性层面需要加强,对此中国地震局对2006年出台的《国家地震应急预案》进行了修订,切实增强《国家地震应急预案》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巨灾适应性。
五是扩建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加强地方地震灾害救援队伍及能力建设。2010年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从原来的222人扩编到480人,同时补充和增加了救援装备,使装备保障更加完善,队伍结构更加合理。一些多震省份也对地震灾害救援队伍进行了扩编,如云南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人员扩编至1200人。还有海南、江苏等省级地震灾害救援队也先后进行了扩编。
[主持人]:的确,汶川地震过后,中国地震局在今后的防灾救灾工作的各项举措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刚才您也提到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可以说是灾后救援工作的主力军。我们时常会看到在国内外地震灾害现场活跃着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身影,请你跟网友谈谈这支队伍目前的建设情况。
[陈 虹]:谢谢主持人的提问。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对外“中国国际救援队,简称CISAR(China International Search and Rescue Team)”),组建于2001年4月,由中国地震局和总参谋部共同管理调用,建制222人,汶川地震后扩编为480人,2009年11月通过联合国国际重型救援队分级测评,获得国际重型救援队资格认证,成为亚洲第2支国际重型救援队,进入国际一流行列。救援队主要任务是:利用先进仪器、设备和技术对因地震灾害或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建(构)筑物倒塌而被压埋的人员实施紧急搜索与营救,同时进行急救医疗;救援精神是:团结协作、不畏艰险、无私奉献、不辱使命;救援理念是:安全和医疗贯穿科学救援全过程,保证队员无伤亡,最大限度解救受困者。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是一支反应迅速、机动性高、突击力强,能随时执行国内外地震紧急救援任务的国家级地震灾害专业救援队伍。
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组建以来,圆满完成了赴阿尔及利亚、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和海地等国家的9次12批国际救援任务,赢得了国内外广泛赞誉。成功开拓了我国以国际人道主义援助为宗旨的救援外交,探索建立我国在联合国框架下接受其他国家国际救援队来华执行国际救援行动的协调机制,拓展国际救援范畴,使我们的国际救援更加开放、更加全面。
[主持人]: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作为承担着中国地震局核心业务的直属单位, 应该早防灾救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请陈主任为网友介绍一下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基本职责是什么以及具体都承担哪些任务?
[陈华静]:好,下面我为网友们介绍一些相关情况。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是以承担监测预报业务为主的任务性单位,也是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业务枢纽、核心技术平台和基础信息国际交流的重要窗口。
台网中心承担的主要任务有:全国地震监测、地震中短期预测和地震速报;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应急响应和指挥决策技术系统的建设和运行;全国各级地震台网的业务指导和管理;各类地震监测数据的汇集、处理与服务;地震信息网络和通讯服务以及地震科技情报研究与地震科技期刊管理等。
由于工作任务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台网中心在我国防震减灾工作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政府和社会对地震部门的期待和要求,可以说比较多地体现在台网中心身上。
[主持人]:正如您所说,台网中心一直是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业务枢纽。那么请您谈谈台网中心在汶川和玉树大地震后开展了哪些工作,并且这些工作是如何开展的?
[陈华静]:
在汶川地震现场,我们的现场通信车在到达到后很快完成应急通信网络配置,启动了应急卫星通信系统,开通了现场和后方的数据与音视频通信,进行了实时救援过程直播,圆满完成了都江堰现场指挥部、国务院应急办、回良玉副总理主持抗震救灾工作会议的通讯保障工作。
汶川大地震后,地震信息立即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地震信息网日访问量大增,在震后的第三天,日访问量仍高达约200万次,是平时访问量的近百倍。当时我们在24小时内采取了相应的技术措施,有效保证了网络的畅通。
汶川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年,青海玉树又发生了7.4级地震,在汶川地震应急经验的基础上,台网中心全体职工沉着应对,快速响应,各项工作紧张、有序进行,圆满完成了震后各项应急工作。
[主持人]:有网友提问,作为一个公益性事业单位,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公共服务性质都体现在哪些方面?
[陈华静]:谢谢网友的关心。作为一个公益性事业单位,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提供服务是我们的职责。关于公共服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地震速报。这是我们对政府和社会公众最直接的服务。地震发生后,政府和社会公众都想马上知道地震发生在哪儿?震级有多大?震源有多深等等。我们在震后立即向政府和社会公众报告、发布地震消息,对及时部署开展紧急救援和抗震救灾、稳定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正是由于我们及时的报告,温家宝总理震后两小时即率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乘专机赶赴现场。
二是震后趋势的判定。尽管地震预报作为一个世界性难题尚未攻克,我们还是坚持以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为根本宗旨,努力开展地震预报的探索和实践。地震发生后,地震形势如何发展?这个地震对周边乃至全国的地震形势有无影响?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要回答的问题。一般震后2小时内,即初步形成震后趋势判定意见。
三是数据产品产出和服务。台网中心承担着各类地震监测数据的汇集、处理与服务。目前全国有1000多个测震台站,近800个前兆台站3000多套前兆观测仪器,这些台站和仪器产出的数据全部汇集到我们台网中心。这些年,我们通过科技部数据共享项目的支持,建成了1个国家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10个专业数据共享分中心组成的共享服务系统。除了为行业内部提供专业数据服务以外,还特别注重为其他行业的用户提供数据服务,服务范围涉及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军事国防还有一些民间组织。在国家科技进步、政府决策、重大工程、国家安全等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监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