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付真卿)在本次九寨沟7.0级地震中,最令人欣慰的一个消息,就是在最高达9度的烈度下,震中的房屋没有出现大面积倒塌,受损情况也比较良好,这为避免较大的人员伤亡和后续救援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据记者了解,震中附近的建筑物基本都是按照8度设防,其背后有什么实际意义?此外,许多人也非常关注地震预报和预警研究方面的进展。
就这些问题,8月15日,记者专访了省地震局副局长,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中国地震局现场指挥部新闻发言人雷建成。
记者:此次地震震中房屋普遍为8度设防,但地震最高烈度高达9度,为何房屋受损情况相对较轻?
雷建成:我国的建(构)筑物的抗震设防是有国家强制标准的,具体的标准主要分为两类,对于特殊、重大工程,例如大型桥梁、隧道、水库大坝等,在修建前都会做专项的地震安全性评估,来确定其抗震设防参数。而对于一般工业和民用建筑,都是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来确定设防标准,这个区划图每十年左右会根据最新的情况修订一次,最近一次是在2016年,是第五代区划图。
地震的设防等级,并不是设为哪一度就只能抵抗哪一度的地震,它的抗震性能是有一个区间的。某个区域内按照某个级别来设防,就能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要求。例如,8度设防的建筑物,能够确保在烈度高1度(9度)的地震中不倒塌,确保在烈度低1.5度(6.5度)的地震中不损坏。九寨沟县域内房屋的设防烈度为8度,本次地震中可以看到,震中9度区内的房屋,只要是按照8度设防标准修建的,都没有出现倒塌。而九寨沟县城的地震影响烈度为6度,因此几乎所有按照8度设防的房屋都毫发无损。
记者:为什么房屋不宜按照最高等级来设防?
雷建成:从普通人的角度来讲,当然觉得房屋设防标准越高越好,但实际上具体的设定标准需要在安全性与经济性中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一个地区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标准,一般都会根据该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地震环境和发生地震的风险等多方面因素来决定。例如九寨沟的房屋都是按照8度来设防,事实证明在此次地震中也经受住了考验,而相对安全的成都,其建筑物的设防标准为7度。如果要提高其设防等级,在修建时投入的成本会相应增加,当地在一定时间内发生超过设防标准的地震几率又非常小,事实上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近年来,随着以人为本的防震减灾理念的提升和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抗震设防标准在不断提高。按照国家规定的抗震设防标准建造的房屋,具有较为充足的安全保障。
记者:关于地震的预报预警,一些社会机构宣称在这方面有重大突破,目前国内此项工作有何进展?
雷建成:首先要厘清,地震预报和预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地震预报是在地震发生之前,对可能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进行提前预测。而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发生之后,在地震波从震中传导至其它区域之前,对这些区域实施预警,距离震中越远,预警的时间就越提前。
目前,我国正准备建立一个地震预警体系,也欢迎社会力量能积极参与进来。而地震的预报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我国的研究水平在世界上也处于先进地位,但受到人类知识水平和科技能力的限制,目前仍然不能实现稳定可靠的预报,还需要长时间的探索与研究。
但无论是地震预报还是预警,都涉及公共安全服务,必须由政府或者政府授权的机构来发布有关信息,所有相关的工作都必须要依法依规,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混乱和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