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123701004930036473/2025-00007 组配分类: 工作进展
- 成文日期: 2025-01-31 发布日期: 2025-02-03
- 发布机构: 济南市地震监测中心
- 标题: 济南市地震监测中心积极构建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体系强化风险防控保障城市安全
- 发文字号:
近年来,济南市地震监测中心积极构建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体系,通过打造4个试点、加强5项服务、建设2个平台、建立4项机制,强化风险防控,保障城市安全。2024年1月4日,济南市作为唯一城市代表在全国地震局长会议上进行典型发言。6月12日,中国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昆一行来济南调研,对济南市防震减灾基层社会治理及公共服务工作给予肯定。
一、打造4个试点,开创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新局面
(一)实施“抗震设防要求管理改革创新”试点建设。 2022-2024年,自主研发的抗震设防要求审批监管系统先后获山东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揭榜挂帅”创新成果、全省大数据创新应用典型场景、省地震局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优秀案例及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将地震安全性评价纳入工程建设项目用地清单,累计为99个项目、248个地块、779.9公顷的土地出具地震安评意见,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二)完成“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试点建设。2020年,获批全省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试点。目前,已完成发布中心及86处预警台站建设,在涉灾部门、学校、医院等重点单位部署地震预警终端160台,积极宣传推广手机、电视等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市民可通过“山东地震预警”微信小程序、中国移动宽带网络电视等途径接收地震预警信息。
(三)创新开展“重大基础设施地震灾害风险评估”试点。2023年,济南市作为全国6个试点城市之一,获批在济南黄河凤凰大桥开展重大基础设施地震灾害风险评估试点。该项目安装传感器13个、采集器8台,采用前沿地震灾害防治技术,对重大基础设施进行全过程健康检测。
(四)“城市承灾体地震灾害风险精细化评估”试点落户济南。该国家试点以甸柳街道500余栋房屋为试点评估对象,根据地震灾害风险普查结果,确定高风险房屋清单,给出高危房屋的精准画像,提出防治对策。
二、加强5项服务,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取得新进展
(一)加强地震监测预警服务。全市10个测震台、16个强震台、16个前兆监测站、86个预警台稳定运行。积极应对长清4.1级地震、平原5.5级地震,妥善处置舆情,维护社会稳定。2022年以来监测报送震情信息近300次。
(二)加强抗震设防管理服务。严格落实建设工程不低于7烈度进行抗震设防的要求,近三年以来,市级层面完成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审批609件,其中要求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项目99个。
(三)加强地震灾害防治服务。先后开展了主城区、先行区、莱芜区、钢城区、长清区断层探测工作,对19条主要断裂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危害性评价,主要断裂探测率为76%。率先在全省完成地震灾害风险普查评估,协调住建部门推进房屋抗震加固,消除地震安全风险隐患。
(四)加强地震科普宣教服务。建强主阵地,济南市地震科普馆自2017年开馆以来累计接待4.1万人次。将地震科普纳入党校及大中小学教育内容。建强融媒体,推出“济震小科普”“济震曰廉”等原创专栏,打造“24小时在线”的科普平台。
(五)加强防震减灾文化服务。建立济南市防震减灾科普小传播师、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志愿者等4支队伍,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讲、防震减灾手抄报等文化传播和竞赛活动,吸引社会公众参与防震减灾文化建设。倡树济震精神,推出济震徽标,唱响济震之歌,不断夯实防震减灾文化根基。
三、建设2个平台,开辟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新高地
(一)建设市抗震设防管理平台。应用数字化技术,实现抗震设防要求智能精准审批、动态实时监管。事项申请受理等各环节自动流转,落图到出证只需要5分钟。
(二)建设市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平台。面向政府、行业、市民不同需求,开发了集地震监测预警信息发布、震后辅助决策指挥、震害风险综合管理、数字科普宣教等于一体的综合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平台,2024年完成研发并投入使用。
四、建立4项机制,凝聚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新合力
(一)建立常态协同机制。牵头召开济南都市圈防震减灾协作联席会议,与甘肃省临夏州和云南省临沧市签订防震减灾协作框架协议。与市审批局建立抗震设防管理“审”“管”协同机制,与市应急局建立地震“防”“救”联动机制,与市住建局建立抗震设防联合检查机制。
(二)建立常态共享机制。与市发展改革委共享矿井地震信息,与市应急局双向共享震灾情信息,7000余名灾害信息员覆盖全市每个街镇村落。
(三)建立常态服务机制。服务规划联审,为济南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2024-2035年)、村庄布局规划(2024-2035年)以及61个村庄规划提供抗震设防要求服务。
(四)建立常态普及机制。联合市委党校、市教育局共创2个全市防震减灾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全市防震减灾科普竞赛,开辟“云课堂”,开展“送课上门”服务,提升公众应对地震灾害的意识和能力。